【创业】关于创业2:创业与机会(案例)
关于创业2:创业与机会(案例)与SWOT所做的战略性机会分析不同,创业的机会通常是战术性的。战略性机会是等来的,战术性机会是找来的。 正如网友“追索真谛”所言:“机会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,它在我们身边的时候,不是打扮的花枝招展,而是普普通通的,根本就不起眼。看起来耀眼的机会不是机会,是陷阱;真正的机会最初是朴素的,只有经过主动与勤奋,它才变得格外绚烂。” 很多概念在中国会被神化,或崇高化,以至于我们觉得距常人很远。对机会的理解或许也会陷入神化或崇高化的陷阱。下面讲几个抓住机会创业的案例,看完后你可能会问:难道这就是创业的机会? 案例1:我的一名学生姓朱,1994年毕业,分配到一家研究所。按照习惯,他的职业生涯要么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,要么在行政领域不断升职。然而,一件日常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。一天,上司安排他去购买一个配件,他惊讶地发现,配件的批发价与零售价竟然有超过10倍的价差。普通人看到这种情况,顶多发几句牢骚,说说商人心太黑之类的牢骚话。他却从中发现了机会,因为价差过大说明这个行业竞争不充分。于是,他开了一家配件零售店。 其实,开配件零售店的多了去啦,有些比他开店更早的现在已经做不下去了,而他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收割机配件供应商。每年10月份,他都要到郑州拜访我一次,说说感谢老师之类的话,顺便送点土特产,聊聊天。据他说,他的毕业论文是跟着我做的,我带的毕业论文,一般不做空洞的理论选题,一定是我正在服务企业的实务选题。当时,我正在给一家葡萄酒企业服务,就让他写了一篇葡萄酒营销的论文。这篇文章给了他做营销的感觉,已经10多年过去了,他还记得论文的内容。因为有营销的基本概念,他没有像其他开零售店一样只是坐商,而是能够迅速建立销售队伍开展营销活动。很快,随着销量的扩大,他就开始做OEM。再后来,他拥有了自己的品牌。现在,他正准备向整机行业进军。 创业点评:类似的机会其实非常多,但却非常容易被忽视。在小朱去购买配件之前,相信其他人也曾经被安排去购买配件,为什么别人没发现机会,而他发现了机会呢?当发现了这样的机会,小朱当机立断开了个零售店,其他人可能只是发发牢骚。当零售店开起来后,其他人坐等顾客上门,而他却把零售店当作仓库,开始做营销了。 案例2:河南一个林姓小伙子,夫妻两人到北京三里屯卖菜。卖菜的收入无法养活两人,一人只要到工地打工。 卖菜是件苦差事,每天凌晨要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货。一天,因为某种原因进货时间稍晚了点,品相较好的菜都被别人批走了,他只得批了点个头较小的、品相不好的蔬菜。 当然,那天的生意好不到哪里去。然而,他却惊奇地发现,虽然购买他的蔬菜的市民少了,老外却意外地多了。他一了解,原来老外知道,那些品相较好的是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,那些个头较小的才是蔬菜的原貌。于是,他开始转变卖菜方式,把老外作为目标顾客,专门批发个头较小的蔬菜,积累了一批外国顾客。 有些老外到菜场购买蔬菜不方便,就建议他到老外集中区开一家蔬菜店。姓林的小伙子当然愿意,但却没有资金,老外们给他了点资助,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现在,林姓小伙子已经可以直接从外国进口蔬菜,并且开起了连锁店。 创业点评:北京有多少菜摊在卖菜,像林姓小伙子遇到的问题又有多少人遇到了,但是,多数把它当作一件倒霉的事,只有林姓小伙子从中发现了机会,创业成功。 同样的事情,有人看作困难、问题,有人看作机会。有人创业成功,有人继续摆摊。 案例3:10多年前,我曾经做过空调销售。当时有个很不起眼的小伙子应聘,姓邓,第一句话竟然是:“我的应聘表填的是假的。”我立即追问:“为什么填假的?”他说:“我的学历不高,资历也不深,如果真实填写,你们可能不给我面试的机会了。”听到这句话,我当时就录用了,因为做营销就是要创造引人注意的机会,他做到了。这个多数人看起来有点傻气的小伙子,销售额远超其他人。有件事我特别感动,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,一家酒店同时装了6台空调,线路不够用,临时从外面搭了根电线。中午很热,客人已经在吃饭,而线路接触不良,空调无法启动,客人很不高兴。于是,这个小伙子就站在接线的地方,两手拿着线头,硬是站了两个小时,直至客人吃完午餐。这件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,争相传诵这件事。只要是他卖的空调,别人不问价格,不问质量。 后来,我不做空调了,把他介绍给另一家老总,一年后,20多名业务员只剩下他一人,却顶起了整个公司的销售。于是,我建议他另谋职业。 当时,他的太太在郑州批发小饰品(二批),销售额虽然不高,但却摸清了进货渠道,义乌是小饰品的主要批发市场。因为销量小,无法经常到义乌进货,同时批发商对小商户也爱理不理。 后来,他太太所在的批发市场拆迁,他们俩口子干脆到义乌做小饰品批发(一批),刚开始专做其它商户不愿做的小商户。比如,如果客户进货不够一件,商户不予打包,而他们不论客户进货多少都打包,有些客户为了打包就专门到他那里进货。客户如果没有时间不能亲自到义乌进货,他们就代替别人进货,并且不收价差。结果,一年后,他竟然成了中国最大的手机膜批发商。 批发做起来后,他又开始做自主设计。因为自主设计的产品,毛利高将近一倍。再后来,他又在深圳开厂做生产,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料。现在,他又在做外贸。 创业点评:饰品一批、二批非常多,只要辛苦点,赚点钱没问题。但从二批开始,每做一步就发现上游的一个机会,然后向上游延伸,直至整个产业链。 这个小伙子发现的机会,其实都是非常小的、细微的机会。这些机会,太容易被人们所忽视。 或许有人看惯了名人传记,总觉得企业家创业总得有点神奇的色彩。我采访过不少企业家,采访的印象与从媒体中得到的印象往往大相径庭。这是媒体选择性传播的结果,很多创业者的成功是平淡无奇的,但这不符合传播学的要求,也不符合读者的期待。 当我们看惯了经过媒体“演义”的创业故事后,或许你看到我讲的平淡的创业有点无味,但这才是真正的创业。 很多人经常问机会在哪里,其实,机会就在身边,机会在不断从身边溜走,我们可能还视而不见;等到他人抓住机会时,我们可能还不以为然。 有人说,现在机会越来越少了。我基本同意这种说法,但不同意这种说法所隐含的结论。 本篇讲的三个案例,都不是大企业家创业时的案例,发现的机会也不那么震憾人心,这样的机会更贴近普通人创业。我非常害怕有人把创业的机会想象得太神奇、太离奇,或者认为只有革命性的机会才是机会。 这三个案例,创业所需要的资本都不大,门槛都不高,但资本积累的速度相当快。所以,我建议创业时不要好高骛远,创业成功是第一位的。创业成功后,你才有资格做更遥远的梦想。 三个案例中,只要一个案例是媒体报道的,媒体的报道或许有“演义”的可能。另两个就是我的弟子,我一直在不断在追踪了解他们的情况,有时还给他们提点建议。 上面所讲的机会,就在我们身边。抓住这样的机会,学历、专业和资金都不是障碍。 有些人的所谓创业,就是先弄一笔钱,注册一个公司,然后再寻找项目。这不是创业,是败家。很多成功的创业,最初并没有成立公司,甚至有的连小店都没有开,却已经在赚第一桶金。顶 受益匪浅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