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成为“器官”,笔记本还是工具
对于现今瞬息万变硬件行业来说,也许半年时间就能完成一次产品的革新、技术的换代,这种发展速度是传统行业无法企及的,笔记本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,从1986年第一部内置电池的笔记本诞生,到1991年笔记本实现了TFT彩屏显示,再到2003年笔记本迎来迅驰时代,而之后又花了10年的时间让笔记本变得更加轻薄,总的来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,笔记本自身的进化速度是缓慢而有序的,给人感觉缺少一些真正的刺激。 打破这种秩序的恰恰是在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,笔记本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,如果说超极本是笔记本的一种极致形态,那么变形超极本等于再次定义了笔记本全新的交互方式,笔记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自绝后路的去改变,PC行业遇到了来自平板电脑、智能手机等终端运算设备的挑战,单靠运算性能和轻便已经无法打动消费者,所以笔记本迅速展开自救,而这次救赎是从人机交互开始的。
年中感悟:从生物进化看笔记本交互革命
工具与器官 人类的身体在不断的生产工作中进行进化,直立行走、使用工具、生成智慧,笔记本电脑也一样,虽然进化的时间比较短,但进化的过程大体相似,原本我们将笔记本看成是一种工具,帮助我们处理文件、上网冲浪。 笔记本的工具属性,以及和人的关系一直没有变过,笔记本电脑的出现,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。工具的不断换代是为了填补空白和不足,是对原有工具的改进和升级,这种换代的节奏本质上和笔记本前20多年发展轨迹相同。 进入了互联网时代,工具本身没有进化,而人们自身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方式改变了。我们之前上班要走路,而有了汽车就很少有人愿意再去走路,人们依赖于汽车给自己带来的方便,虽然走路也能到公司,但显然开车更舒适,人和汽车这种新型工具建立起某种联系,这种联系类似我们的身体和器官之间的关系,新型工具依赖于环境的变化逐渐上位,工具属性开始退化,开始变得有生命力。 现在,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和平板,就像近视的人离不开眼镜一样,手机和眼镜都变成了人的一种新的“器官”,想象一下早上起床找不到眼镜和找不到手机,哪个令你更烦躁?
懒惰是工具进化及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(图片来源:eweb4) 这种器官和心脏起搏器的作用不一样,人们不会因为失去这种“器官”而死亡,而是会建立一种强烈无法自拔的心理依赖,人们对碎片化信息、富媒体的需求加剧,信息到达用户的方式发生了改变,人们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,沉溺于一个集合人性弱点的社交网络里,而这些让人上瘾的东西,大多与PC不沾边,笔记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进化成“器官”的原因,一定程度上与笔记本自身形态有关。
人们为什么喜欢高度集成化的东西
集成化与稳定性 超极本在今年变得更小了,机身厚度降低了若干个等级,一款13英寸的笔记本,如果厚度超过20mm、重量高过1.7kg,那么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就会不及格,厂商在不断的打破记录,超极本和笔记本的小型化在现今被高度重视,压力之下,各种新材料也开始有所使用。 外观小型化,内部集成化。不少超极本的硬件升级越来越困难,内存插槽基本只保留一个,像华硕 UX21 干脆使用了固化在主板上的SSD。在前两代酷睿平台将内存控制器、PCI控制器和集成显卡整合进处理器之后,这次的Haswell集成度再次提升,而把处理器、芯片组以一种层级低些的方式封装(MCP)在一起,目前这种高集成度新架构只面向Ultrabook超极本移动平台。 集成化还体现在外壳和接口方面,宏碁在S7之后,将铝合金一体成型技术分别用在了P3和R7上,机身变得非常紧凑,索尼推出了重量870g的超极本,机身的集成化程度令人乍舌,不少14英寸的超极本开始增加接口是为了向主流产品靠拢,但更多的超极本开始砍掉常用接口,或用挡板来遮掩,mini接口来转接,都是为了让机身的集成度更高。 有些人可能会说超极本的高度集成是在学MacBook Air嘛,那Air的动机又是啥? 我的朋友王力,他对个人电脑的终极要求是去掉一切【可以转的部分】,这些“能转”的东西包括CPU风扇、机械硬盘……先不管王力的希望能否实现,先来看看他这种需求背后呈现的是什么? 对于笔记本电脑,物理运动从根本上来讲代表着不稳定的状态,如果工作时的风扇和硬盘停转,那么电脑可能就会蓝屏死机,就像我们怯于“手指定电扇”一样,物理运动在设备中是潜在危险,所以让电脑去掉“转”的部分,不仅仅是静音需求,更是对稳定和安全感的追求,而这恰恰也符合器官进化的规律。 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演变,生物界很多特定功能的“器官”,其高度的复杂性伴随的都是高超的“集成”度,就像含有感光细胞、视神经以及大脑中的视神经处理程序,整合一起才构成了我们的视觉系统,而这个系统里头,任何一个玩意儿都是绝对不能缺少的,这种高度系统集成是伴随在我们的基因里的,并且所形成的器官与我们的行为模式高度一致,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,已接近所处环境下的最优解。 笔记本就一直向往“器官”的作用上靠,也就是看平板电脑眼红,现在很多人包里除了一个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平板电脑,笔记本没什么人随身带了,人们对手机、平板的依赖程度开始高于笔记本电脑,毕竟未来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,终端计算始终需要新的形态,所以为了适应环境,超极本诞生了。
进化趋势是小型化、集成化(左:2012年超极本 右:2007年笔记本)
更轻更薄更集成的超极本其实还处于一个尴尬的身份,还要背负老笔记本标准的负担,和平板电脑比体验的话,相差太多,所以才有了第二代超极本,也就是变形本,这下超极本将平板和PC在功能上整合,虽然还没建立好标准和系统,但毕竟开始实质性的追赶,这种融合是进化的思维,就像哺乳动物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共用一个出口一样,逻辑上站不住,难解释为什么,却是实实在在发生了。
触屏笔记本:我到底哪里做错了?
触控,交互进化的第一枪 给笔记本加上一块电容触摸屏,这样一台触屏笔记本就诞生了,如果在加上个变形功能,无论是翻转、还是滑动,让笔记本的屏幕部分通过某种位置和形态的变化,与下半部分的键盘形成一个类似平板电脑的设备,这就是现阶段的变形本。在变形本诞生的过程中,触屏和Windows 8是最核心的推动力,变形本也是整个Wintel阵营的一根救命草。 2013年上半年,触屏笔记本和超极本大量的涌入市场,上游厂商不遗余力的推广,加上OEM病急乱投医,上半年的触屏笔记本有惊喜,但更多的是失望,惊喜在于厂商在求变,而失望在于消费者已有些审美疲劳,变形本的实用性在今年受到了用户的质疑,销量也未如预期。原因是什么呢,让我们回到原点,看看触屏笔记本、变形本遇到了什么问题。 变形本的目标是平板电脑,但这其中存在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,平板用户希望随时使用,重量足够轻,甚至不追求足够强悍的性能,只求快速响应达到目标,而变形超极本的重量要远远大于平板电脑,虽然有了平板电脑的外形,却没有平板电脑灵巧快捷的优势。 保留了物理键盘,其实是保留了物理反馈,这是平板电脑没有的,变形本对这一点太过自信,以至于物理键盘反而成了自己的弱点,要保证机身轻薄,就是缩短按键键程,不夸张的说,一些自带物理键盘的变形本,手感不如触屏虚拟按键。 触屏还有一个弱点在于精准点击,毕竟手指和鼠标不一样,很多人觉得用触屏玩游戏没有”人机合一“的感觉也是如此,这也是物理按键让人怀念的原因,物理按键和虚拟按键使用上的区别在于”操作时是否要看“,物理按键不需要,就像玩游戏用手柄,麻将摸牌一样,这样就不会被分走注意力,而虚拟按键则是需要时刻盯着屏幕看,游戏设计和用户体验是另外一种方式。 从器官的角度来理解,变形本自身的集成度不够高,带有一个可转动的屏幕?有两个协同工作的转轴?这些都是变形本自身的不稳定因素,让人觉得不安。虽然触屏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交互介质,但笔记本退回过去,在触屏弱项上下功夫就能打败他吗? 利用Win8将平板和笔记本强行统一是无奈之举,微软希望将桌面PC的优势复制到平板上来,但用户不愿意拿着公斤级的平板看电影,也不愿用小屏幕来制作图片,而且还面临的是选择成本,到底是用触屏还是键盘? 同样没解决还是在软件应用上,拿游戏来说,X86的PC架构和平板电脑是两码事,X86架构显然运算效能更强,但游戏高清重制或者做成触屏化,就能Heavy User吗,让《植物大战僵尸》里的太阳花看上去更加逼真?把《Kindom Rush》里的城村地图做的的更大?还是发布一个支持重力感应和陀螺仪的《极品飞车Touch》?这显然并不难,但不算突破。
王力说:利用触屏还是无法完成细微的操作
对于休闲类游戏的笔记本玩家来说,提升画面细节远远没有丰富游戏元素更吸引人,而将PC的经典游戏“触屏化”则是对玩家既定俗成的游戏习惯的挑战。
PC不会消亡,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
智能感知,交互的二次革命 对于笔记本未来的交互如何发展,很多事情不是没想清楚,而是迫于现在的技术能力滞后,不能完全满足日渐提高的交互需求,笔记本交互需要一个二次进化,需要更智能的感知,但智能感知不是科幻电影模仿秀,最好的交互是没有交互。 ·写 Siri在刚出来的时候,我以为只是一个语音控制应用,通过已经存在于数据库的指令与用户声音指令配对,来实现对电脑的操控,后来发现这背后有着更深远的动机,苹果通过对语言进行识别、理解以及反馈来实现智能感知,是希望给机器注入人格,具备人的思考能力,虽然Siri本身是一个移动应用,却是一个云计算应用,一个植入人工智能的云系统。 这样文字输入就方便了,念出什么就出现什么,标点符号也可以依靠人的预期和停顿智能的输入,这个系统就目前来说不难实现,而硬伤是当我们写错要进行修改的情况下,通常我们会用触屏按键来删除修改,这就比较麻烦,思路被中断,效率降低了,所以语音输入并没有到了完全可以取代物理键盘的成熟阶段,但如果加入了眼神追踪,写错的字用眼镜从右向左扫一下,希望被删除的字符就会有一道删除线,从左向右扫视是取消,眨眼确认删除。这样的话,无论是物理还是虚拟键盘都能取消,屏幕也可以腾出相当大的空间。 ·听+说 没有人认为Siri和脑电波控制有什么联系,但现在Siri做的工作就是透过云端尽可能的收集用户的语法结构、语言习惯,这种工作做的越早越有利,直接对着设备说话太傻,违和感太强,默想就好很多,机器可以扫描用户脑电波中的默语再转化成电磁信号,来对机器发号施令,笔记本也可以将电磁信号转化成只能被你大脑接收的加密电磁破,这样不用开口也能实现完整的语言沟通。这时的人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终端设备,再也不需要额外供电的蓝牙耳机。 脑电波控制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大家对人脑的认识太少,我们总是用人本身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,杰夫·霍金斯在《人工智能的未来》里就提到过,人脑的运算方式并没有固定的逻辑。人从何而来,人到底如何形成智慧一直没有定论,很多科幻作品已经开始挑战进化论的权威性。 ·读 眼神追踪同样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图文信息,它能识别你的眼睛在看哪里,识别的精度不低于鼠标指针,高于手指触摸,可以达到像素级别,这样阅读就变得方便多了。用户读完一页会自动翻到第二页,盯住左边或者右边的页1.5秒以上会自动翻页,看微博长图或者漫画,用户看到什么地方,光标就会向那里移动,目光停住后,光标也随之停住并锁定。 用眼神追踪还可以激活屏幕,自动识别用户的瞳孔,用户看到屏幕的时候,屏幕自动被激活,视线离开时,屏幕被锁定,其他人则不能,这样免除了设置手机密码的工作,三星的部分手机已经用上了这样的交互,但仅限于视频应用,应该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。 ·看 谷歌眼镜在显示方式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,透过眼睛前面的一层薄薄的镜片,将图像以适合的光路折射到人眼上,不用担心人眼的最短聚焦距离,人的视觉器官本身就成了显示设备,这是交互的终极状态。 文章总结: 在电影《普罗米修斯》中展现的外星人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类型的科技文明,我们的科技主要集中在机械和电气工程方向,而电影中的“造物主”更加依仗的是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,我们改造环境与自身相适应,而他们改造自己去适应环境。在未来,可能人和机器的界限会进一步变得模糊(钢铁侠?),电子设备的作用趋同于人类器官,我们和器官有所谓“交互”吗?
电影《普罗米修斯》中展现的人与飞船的交互场景(图片来源:豆瓣)
笔记本行业在2013年的上半年里,一直在做的就是将触屏整合到笔记本体系中来,这其中变形超极本又是迈出的重要一步,上面我们谈到,无论是触屏笔记本还是变形超极本都还是一个过渡的形态,并没有进化完成,整个交互体系的进化是要全方位进行的,触控只是打开了人机交互的一扇窄门,强且这种交互非常单调,我们双手蕴含的复杂手势和多样化的动作大多数都被无视了。 交互的未来应该是一种“选择”,应该是百花齐放并且互相配合的,就像我们上面谈到的“听说读写看”,需要调动的更多,而不单单只是手指。交互方式的进化需要技术上长时间的发展和互补,交互设计也需要观察和提炼用户行为,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|